跳到主要內容
:::

如何讓孩子不害怕看醫生?又該怎麼讓醫師了解病況?

點閱次數|31次

文/黃郁真  圖/ Pexels-Karolina Grabowska

哪些狀況需要帶孩子就診?

孩子發燒該馬上去看醫生嗎?還是先在家休養觀察?寶寶不小心從床上滾下來撞到頭,腫了一個大包,要不要去醫院檢查?還是自己太大驚小怪了呢?嬰幼兒的健康狀況多,許多時候家長難以判斷到底是否要去看醫生,首先,我們先來了解嬰幼兒需要就醫的常見狀況。

1.感冒持續未康復

多數的感冒症狀會逐漸恢復,但假如幼兒的不適現象沒有緩解,反而出現不明原因發燒超過三天、嘔吐、拉肚子、咳嗽等越來越嚴重,就該去看醫生。

2.生長發育相關問題

若孩子的生長曲線有異狀,或是語言、肢體發展出現障礙等情況,也需要就診尋求專業醫療協助。

3.特殊緊急狀況

假如寶寶撞到頭後出現意識不清、劇烈頭痛或持續性嘔吐、抽搐等異常現象,應立即就醫。此外,當嬰幼兒有高燒且無法進食、嘴唇發紫、抽筋超過5分鐘以上,以及活動力變差且意識模糊等相關症狀,家長也須立即帶孩子前往急診就醫。

如果無法判斷孩子的狀況是否需要醫療協助,為求謹慎起見,爸媽可至家中鄰近診所請醫師判定較為安心。例如曾有孩子晚餐吃魚後感覺食道有異物感,懷疑可能卡到魚刺,其他並無任何不適,孩子甚至在睡前童言童語擔心的向爸媽交代遺言,讓家長啼笑皆非。隔天早上,食道異物感依然存在,爸媽為釐清病因帶孩子就醫,檢查後雖並無魚刺,但醫師分析應為魚刺經過食道時刮傷黏膜才產生異物感,不必開藥,過幾天會自然康復。

此案雖然無治療介入,但透過醫師專業的檢查及建議,爸媽才能在了解孩子的身體情況後較為安心,且若檢查結果真的發現魚刺,也能儘快進行移除治療,避免狀況惡化。因此,對小朋友的身體狀況如有疑慮,最好尋求專業醫療諮詢。

就診前,如何讓孩子不害怕看醫生?

很多孩子對醫生或醫院有恐懼感,可能是家長不自覺給了負面印象,例如常見爸媽NG台詞恐嚇孩子:「不聽話而生病的話,就帶你找醫生給你吃藥!」、「再不好好吃藥,就帶你去打針」......如此反而將醫院、醫師塑造成恐怖的意象,孩子當然一聽到「看醫生」就反抗。

看診前,建議可利用繪本說故事、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方式,來打破小朋友對醫院的陌生感,了解醫生會幫助你把病痛趕走、恢復健康,醫生可是所有人的好朋友呢!

在遊戲時也可讓孩子知道看病過程中會發生哪些事,例如模擬聽診器聽心臟、肚子,嘴巴張開看看喉嚨等,並藉由讓寶貝扮演醫師來替爸媽看病,可對醫生的工作更加了解,進而產生親切感。

另一方面,當孩子開始有不適症狀,家長詳細紀錄病況也有助於醫師快速了解病情、進一步進行診斷;若孩子當時有服用其他藥物,也可一起帶去幫助醫生了解小朋友的用藥情形。

看診中,3方法快速讓醫師了解病況

當孩子生病了,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「要看哪一科呢?」兒童福利聯盟2012年的調查顯示,約7成家長表示會選擇小兒科,不過也有16%認為會依據病症看對應的科別。

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說明,兒童疾病應讓兒科醫師診治為優先,主要因為兒童與成人的疾病形態差異大,建議家長應帶小朋友看「具兒科專業知識、經驗,且會對兒童做全身必要檢查的醫師」。

不過,如果是視力方面的健康問題,則會建議3歲起即可至眼科做視力檢查,衛福部國健署也透過各地的衛生局,持續推廣幼兒園的兒童進行視力篩檢,若發現孩子有視力相關問題,應儘速到眼科進一步檢查。

而到了診間,該如何快速說重點,讓醫師了解孩子的病況?

  1. 說明為何來看醫師,有哪些症狀。
  2. 症狀是否有變化、出現時間多久了等其他資訊說明。
  3. 先前曾替孩子做了哪些因應處理,成效如何?

當醫師進行診斷、診療時,為了讓孩子情緒更穩定,家長可用平緩正向的態度和小朋友聊聊天、安撫,或在打針注射時轉移注意力,幫助孩子在安心的狀態下完成診療。

就醫返家後仍需細心、耐心照護

看診後返家,孩子的照護對爸媽來說也是一大挑戰,例如孩子的疾病是否會傳染?如果會,得做好預防工作,畢竟照顧者要維持健康,才能有好體力來全心照顧孩子。

此外,醫師開立的藥物是否可能有副作用?一天吃幾次?餐前或餐後吃?這些都要配合醫師的指示,也應特別觀察孩子服藥後的反應。

家長別忘了進一步了解,孩子在飲食及照護上是否有特別需要注意的事項?例如腸胃炎配合清淡飲食、發燒要多補充水分等,這些都需要家長的耐心與細心照料。

至於是否需要回診,或發生哪種狀況需要立即回診?相關問題都應一一釐清,並在返家後保持敏感度,隨時觀察孩子的康復進程,按照醫囑和醫師一起幫助孩子恢復健康。

圖片來源網址與拍攝授權

#孩子 #小朋友 #看醫生 #小兒科


點擊後回到頁面內容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