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親子溝通別踩到NG地雷,和孩子好好說話有技巧

點閱次數|18次

/黃郁真  / Pexels-Pixabay

 

了解孩子大腦發展特質,親子溝通事半功倍

由於幼兒大腦尚未發展完全,先天容易受到情緒腦區影響,因此遇到挫折常會大哭、尖叫,且各年齡階段理解力大不同,例如1歲大時,僅能聽得懂簡單的指令如:親親媽咪、跟爸爸bye-bye;到了2歲,才有數量、物品所有權(這是誰的)或地點的觀念;3歲時,能了解做錯事要說對不起、也能回答「為什麼」等問題;4歲可理解多一點、少一點的概念,會從1數到10;到了5歲以上,才懂得遊戲中要遵守規定的概念等。

 

由上述幼兒發展里程碑來看,家長和幼兒溝通時必須先考慮「孩子到底聽不聽得懂」,以及「有沒有能力回答」。舉例來說,若2歲的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水杯,爸媽卻質問:「你為什麼打翻?給我說清楚!」想必孩子當然無法回答得出來。家長站在引導、教育的立場下,想讓孩子聽得懂、並和孩子好好說話,「理解幼兒」是不可忽略的首要條件。

 

 

和孩子溝通,接納情緒、好好回話缺一不可

學齡前的幼兒,常因為遇到挫折或無法控制情緒,而有難以溝通的狀況發生,想要和孩子好好說話,以下幾個要點缺一不可。首先請爸媽「停看聽」,停下來不被孩子的情緒帶著走、仔細看看孩子發生了什麼事、傾聽孩子的話語,例如可先詢問:「你生氣是因為拆不開餅乾嗎?所以才亂摔東西?」

 

上述的例子,家長做到了接納孩子的情緒、理解孩子以及好好回話,同時也「等待回應」。所謂「溝通」是雙方都理解彼此的意思,因此別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權利,若孩子回應:「對!打不開好生氣」,爸媽可進一步引導他如何解決遇到的問題,例如:「下次打不開可以告訴大人,請媽媽爸爸來幫忙,就不會自己生悶氣了」、「那我來教你怎麼開好嗎?」......

 

此外,選擇「對的時間點」來溝通也很重要,避免在孩子剛好肚子餓、想睡覺,無法好好聽你說話的時間來講道理,在身心較穩定的時段來溝通,才有助於親子雙方好好說話。

 

 

和孩子溝通的正向句型及態度

1.不大聲說話

和孩子溝通就像拍球,越用力拍打,球就會越大力反彈,因此冷靜溝通是和孩子說話的第一要點,如果家長的聲音一大,孩子很可能因緊張而害怕得哭了起來,無法聽進你想說的重點。

 

2.確切傳達指令

其次,由於幼兒的理解力未完全成熟,家長最好能明確的傳達指令,「房間亂成這樣!你實在太厲害了」這樣的說法無法讓孩子理解,若想確切溝通,建議改為「請把玩具收好,保持房間乾淨。」

 

3.用「請」代替「不可以」

用「請」開頭的魔法句子,對幼兒來說較能直接感受,也能避免孩子故意唱反調的情況。例如外出時遇到地面有水窪,孩子聽到「不可以踩水!」這一瞬間,大腦易接收到「踩」的動作,而不小心踩了下去,反而弄溼鞋襪。改用「請跨過水窪」,句子的重點放在「請跨過」,不但指令清楚、孩子聽了也較易遵從。

 

4.句子中加入誇獎

試試溝通時加上誇獎,可培養孩子自信,也為親子關係加溫。讚美時採「具體行為描述」,例如:「你最近書包都保持得很整齊,長大了!也把書櫃整理整齊吧」、「你好努力練習綁鞋帶,終於學會了,媽媽替你開心!繼續加油。」



 

避免說出NG話語,這些地雷別踩

1.愛說狠話、沒耐心

情緒性的溝通言語無法讓孩子聽進你的話,還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壓力,常見的NG說法如:「玩具再不收好就通通丟掉!」、「再挑食我就把飯通通收起來,讓你這餐沒得吃!」......,建議家長應多點耐心引導,爸媽的正面語言就像春風細雨滋養幼兒,讓孩子成長開出最美的花朵。

 

2.避免「質問」

想要和孩子好好聊天、分享今天在幼兒園發生了什麼事,記得要避免質問口吻如:「你今天在學校是不是又闖禍了?」、「有沒有惹老師生氣?」試試使用單純的詢問句「今天在學校好嗎?」、「有發生什麼好玩或生氣的事嗎?」讓孩子自己主動分享會更好。

 

3.避免「挖苦」,以同理心溝通

很多時候,爸媽在育兒生活中習以為常使用「挖苦」句子而不自知,例如孩子蛀牙了,一句「誰叫你平時不刷牙,現在知道痛了吧!」不但無助於現況,還讓孩子感到孤單不被支持,家長應以同理心溝通、陪伴孩子養成潔牙好習慣才更重要。

 

4.避免「否定」,正面引導

試想如果每天都聽到否定和指責的話語,會不會讓你覺得氣餒又難過呢?孩子也是。「每次吃早餐都慢吞吞,是存心想氣死我嗎?」改為「吃早餐要加快速度喔,才能準時到學校。」並多加練習,讓孩子在積極正向的循環中越來越進步。



 

從幼兒期開始建立親子之間的溝通,有助孩子成長過程彼此對話更順暢。好好說話能靠練習達成,建議爸媽多用心了解孩子的想法,且具體表達、理性溝通,才能拉近親子間的距離。

 

 

圖片來源網址與拍攝授權

 

#親子溝通 #幼兒溝通 #親子關係

 


點擊後回到頁面內容頂端